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学子筑梦乡野:用专业点亮童心 以教育赋能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文/黄海洋 霍宁波 摄影/张越涵 唐奡宬)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根基在教育。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下简称 “中飞院”)始终将助力乡村振兴作为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场,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纽带,组织民航学子深入帮扶一线,用专业所长浸润童心、用青春力量点亮梦想,在田野间书写 “教育扶智、青春助乡” 的时代篇章。

党建引领聚合力,构建乡村振兴 “育人桥”

中飞院党委高位谋划,推动全校基层党支部与帮扶村支部结对共建,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实效。通过 “支部联建 + 专业赋能 + 持续帮扶” 模式,师生们的爱心与知识精准滴灌至四川越西县板桥镇渔洞村、新民镇瓦曲觉村等帮扶点的儿童心田,探索出 “情感浸润、信念引领、可持续赋能” 的特色路径。

其中,飞行技术学院 “爱在越西 - 蓝天童行”志愿服务队联合航空工程、空管、空乘、空保等专业师生组成的暑期实践团队,成为连接校园与乡野的 “蓝天纽带”。他们带着民航人的严谨与温度,以准军事化管理体验教会孩子们 “规矩塑形、奋斗铸魂”,让 “收获源于汗水、帮扶激励成长” 的信念深植童心,为寂静的乡村暑假注入蓬勃生机。

专业赋能播希望,点亮童年 “蓝天梦”

“用民航专业点亮乡村孩子的视野,比单纯物质帮扶更有力量。” 这是中飞院坚守的帮扶理念。实践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场 “云端盛宴”:飞行学员拆解飞行原理,工程学生讲述发动机核心,空乘示范礼仪规范,空保传授应急技巧,空管揭秘空中交通指挥…… 制服的挺拔身影与蓝天的辽阔意象交织,在孩子们心中种下 “我要飞” 的种子。

为实现 “短期陪伴 + 长期赋能” 的闭环,中飞院构建起三维帮扶体系:梦想播种机:定期邀请乡村孩子走进大学校园,让高等教育的氛围点燃 “知识改变命运” 的信念;成长加油站:设立考学奖励金,以 “知识即力量” 的现实回馈,赋予持续进取的动力;心灵守护者:假期师生驻村开展面对面辅导,每月云端陪伴常态化,用温暖话语驱散孤独,让希望之苗扎根生长。

“最害羞的孩子偷偷塞来一支攥热的棒棒糖,红着脸跑开的瞬间,胜过所有荣誉。” 带队老师的感慨,道出了实践的真谛 —— 这份双向奔赴的真诚,正是教育帮扶最动人的注脚。

领导关怀暖人心,青春担当映初心

中飞院的乡村情怀,早已融入血脉。十余年来,14 名挂职干部接续扎根乡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始终坚守 “扶智更扶志” 的初心。今年暑期,学校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王维正专程奔赴越西县实践地,代表学院党委向冒着酷暑开展实践的师生们致以亲切问候,并为大家和孩子们送上防暑降温饮品,在炎炎夏日里带来沁人心脾的关怀。


“你们把课堂搬到乡野,用专业点亮童心,这既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民航学子‘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写照。” 王维正与师生们深入交流,对实践团队 “将民航精神融入帮扶、用青春热情点燃梦想” 的成效给予高度肯定。他寄语孩子们:“暑期社会实践是锤炼本领的熔炉,更是践行使命的舞台。希望你们以‘严谨规范、精益求精’的民航作风,持续深耕这片土地,既做知识的传播者,更做梦想的摆渡人,让‘蓝天梦’与‘乡村梦’在田野间同频共振。”

领导的嘱托与关怀,让队员们备受鼓舞。如今,渔洞村的孩子们不再羞涩低头,眼神里有了对未来的向往;瓦曲觉村的课堂上,“我能行” 的声音愈发响亮。这些变化印证着:比书本更厚重的,是被希望擦亮的眼睛;比知识更深刻的,是被陪伴唤醒的心灵。

号召:让青春在乡野间绽放民航担当

在此,中飞院向全体民航学子发出号召:走出象牙塔,奔向广阔乡野!让民航的专业知识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让青春的智慧与热情,照亮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在躬身实践中,你将锤炼 “铁肩担道义” 的民航担当,在播撒梦想的同时,收获一个更坚实、更丰盈的自己。因为每一次与乡村孩子的牵手,都是对 “立德树人” 最生动的诠释,都是为乡村振兴注入的青春动能 —— 这,正是民航学子写给时代的答卷。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