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奔腾的古黄河到肃穆的将军纪念馆,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心灵叩响历史回音。我们愿做那传递薪火的摆渡人,让红色水利文化的光辉,永远照耀前行的路。
在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红色文化与红色水利文化的传承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特别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和治水实践中共同铸就的精神丰碑,红色文化与红色水利文化不仅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更蕴含着中华民族治水兴邦的智慧结晶,对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独特价值。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5年7月11日至13日,河海大学"红源智水,薪火数红"数智赋能红色水利精神实践团充分发挥水利特色高校优势,专程赴大纵湖水利风景区、宿迁宿城古黄河、周恩来纪念馆等具有深厚红色底蕴和水利特色的教育基地开展实践调研。团队创新运用AI、AR等现代技术手段,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水利遗产"数字化保护新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红色基因与水利精神的创新表达,为新时代红色资源传承保护探索"数智化"解决方案。
数智赋能红色魂,碧水安澜启新程
在盐城的沃野之上,有一处浸润着红色记忆与治水智慧的所在——大纵湖水利风景区,这里是红色水利精神的生动见证地,是一代代水利人攻坚克难、造福百姓的精神丰碑。为探寻红色水利基因、践行数智赋能理念,“数智赋能红色水利精神”调研团走进这片水域,开展深度调研与实践活动。
芦荡之火,可以燎原。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乘船穿梭于芦荡迷宫之间,在抗日战争时期,北宋庄党支部领导当地群众利用芦苇荡与日本鬼子进行顽强都中,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其中《十八只鸟铳大战日本鬼子汽艇》令队员们动容。调研团成员们用心记录下这些故事,更决心让这份红色记忆在数智化的赋能下,如大纵湖的水波般生生不息,激荡出更强劲的时代回响。
数智赋能润民生,碧水长流续新篇。在大纵湖水利风景区的中心,是电影《柳堡的故事》拍摄地——柳堡村。团队成员怀着对先辈的崇敬之心驻足于新四军大礼堂前,堂前陈列的老照片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战天斗地的岁月:老一辈水利人顶烈日、踏泥泞,用锄头与扁担筑起堤坝,用信念与汗水守护一方安澜。在讲解员的细致讲述中,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大纵湖水利工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深刻感悟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红色水利精神。
从肩挑手扛到智慧管控,从人工巡查到数据驱动,大纵湖水利风景区的变迁生动体现红色水利精神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的缩影。团队成员积极与社会实践基地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成员们向负责人介绍数智技术对红色水利景区发展的积极作用,介绍相关产品,了解红色水利景区发展的困境、解决方式以及未来前景。通过这次座谈,成员们更加明确了用数智赋能红色水利发展的方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图 1 团队成员座谈交流
调研团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让红色水利精神在数智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守护碧水安澜、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古黄河畔寻初心,将军馆里悟信仰
一条古黄河,流淌千年治水智慧。在宿迁这片水韵悠长的土地上,宿城古黄河水利风景区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画卷,将千年治水智慧与现代人文景观完美融合。这里不仅是水利兴修的典范,更是一座流淌着水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实践团成员步入英雄园,花岗岩浮雕上的"英雄谱"正泛着温润的光。那些凿刻在石上的身影——抡镐的治水人、持枪的战士、勘测的水利专家,在粼粼波光中凝成一道永恒的堤岸;1949年某旅官兵“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誓言穿透时光,在古黄河的涛声里隐隐作响。这满园英雄气,正是红色水利文化最鲜活的注脚。
图 2 实践团成员参观古黄河英雄园
一座纪念馆,铭刻铁血将军精神。踏入朱瑞将军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们驻足凝视。玻璃展柜中泛黄的作战地图与水利勘测手稿并列陈列,无声诉说着这位"炮兵之父"的戎马一生,与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的精神品质交相辉映。在纪念馆"将军与治水"专题展区,一组珍贵照片令人动容:朱瑞将军站在黄河决口处,身后是扛沙袋的军民组成的"人肉堤坝"。这种"把支部建在堤坝上"的红色治水传统,恰是今天水利精神的源头活水。
铁血化堤护苍生,宿北烽烟铸水魂
走进宿北大战纪念馆,历史的硝烟仿佛仍未散去。1946年的那场血战,不仅铭刻着战士们保家卫国的铁血丹心,更隐藏着一段军民同心、守护水利的动人篇章。展馆中,斑驳的军用水壶旁静静陈列着民工运土的扁担,泛黄的《战时水利抢修令》上,字迹依然清晰如昨。实践团成员驻足于"万人护堤"的巨幅油画前,画中战士与百姓并肩扛沙袋、堵决口的场景,将红色水利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图 3 实践团参观朱瑞将军纪念馆
那是一种在枪林弹雨中仍不忘守护百姓生计的赤子之心。轻轻抚摸展墙上镌刻的牺牲烈士名录,每一笔划都仿佛在诉说:他们用生命捍卫的,不仅是国土,更是滋养这片土地的水脉。
山河为墨写初心,总理丹心绘安澜
周恩来纪念馆临水而立,宛若一艘停泊在时光里的白船。在"总理与水利"专题展区,一份1950年的《导沂整沭工程批示》手稿令人肃然——纸页已泛黄,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笔迹仍力透纸背。我们凝视着总理视察水利工地时的旧照:他俯身查看渠道的身影,与身后挥汗如雨的民工融为一体。讲解员动情地说,当年工程竣工时,百姓自发将新渠命名为"恩来渠"。站在馆外远眺,碧波千顷的灌溉区麦浪翻滚,恰似对先贤最好的告慰。在这里,我们读懂了红色水利文化的真谛:它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藏在一代代共产党人俯身为民、治水兴邦的躬耕背影中。
图 4 实践团成员前往淮安参观周恩来纪念馆
此次实践,成员们用脚步丈量承载着红色水利记忆的土地,目睹先辈们治水的艰辛与辉煌,深刻领会到红色水利精神的深邃内涵与时代价值,体悟数智技术对红色水利发展的价值。我们深知,红色水利精神是先辈们留下的珍贵精神宝藏,它凝聚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彰显着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伟大情怀。在数智时代,让这份精神绽放新光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展望前路,调研团将秉持初心,以数智技术为笔,以红色水利精神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挥毫泼墨。我们会持续深挖红色水利文化资源,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构建沉浸式、交互式的红色水利文化传播新场景,让更多人能跨越时空,感受红色水利精神的磅礴力量。我们坚信,数智技术能让红色水利精神在新时代大放异彩,成为推动水利事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同时,也将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我们的力量,展现数智赋能红色文化传承的中国智慧与方案。(通讯员 司硕博洋 蔡忠凯 朱雨澄 王智轩 于欣源 孙意昕 余洁 朱湘玥 )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