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红色精神育人研讨会在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英才校区黄河会堂隆重举办。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薛庆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原党委书记、黄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朱海风,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李铮,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王道远;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高红波,国家一级导演、一级摄影师刘澍,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网络视听处处长许华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校长白仲虎,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焦红波,副校长张建伟、谭笑风,传媒学院领导班子,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教师,共青团干部及师生代表300余人现场参会。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焦红波致辞。他指出,建校45年来,学校始终扎根中原大地,秉持“修德、敏学、笃行、拓新”校训与“一体两翼”办学思路,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服务的深度融合中持续探索。此次研讨会既是对校庆“赓续文脉守初心,砥砺奋进启新程”主题的生动诠释,更是响应国家“大思政”教育号召的具体实践。作为全国首部高校师生共创红色文旅微短剧,《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的创作不仅是一次文艺实践,更是学校探索“微短剧+思政”育人模式的有益尝试 —— 以微短剧为纽带,搭建起红色精神育人的新平台,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鲜活路径。一是红色题材与文旅资源的融合,让精神传承有“景”可依。二是师生共创与产教融合,让能力培养有“事”可做。三是党建引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让价值塑造有“魂”可铸。未来,学校将以研讨会为契机,从三个方面深化“红旗渠精神与时代新人培养”的实践,推动学校在微短剧领域的育人实践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推进”,为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注入新动能:持续深化“微短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打造“政校企协同”的育人共同体;探索“AI+微短剧”的技术创新路径。
研讨环节,各领域嘉宾结合自身专业视角,围绕红色育人与微短剧创新展开深度交流: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薛庆超从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立德树人视角进行了发言。他认为,林县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发扬红旗渠精神,现在,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超越林县、超越河南,超越中国,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组成部分。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与有关单位共同推出了红旗渠之相逢盛世,正当其时。红旗渠之相逢盛世创造了立德树人的新方法、新路径、新经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原党委书记朱海风从黄河文化根脉视角,阐释《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的育人价值。他讲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的出演,正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这味“精神之盐”溶解到青年大学生文创生活和师生共同参与、深入体验活动中去的一次尝试,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创新,更是当下贯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最好的实践举措。从这部短剧中,我们看到了红旗渠故事的生动演绎,同时也看到了我们党的伟大精神谱系的光辉普照,还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根脉魂脉在新时代的鲜活传承,看到了黄河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话语方式及传播格局的巧妙融合。
——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李铮作为微短剧联合出品方代表,从媒体转型与文化传播视角分享实践经验。他高度赞扬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项目驱动式” 教学改革,认为高校师生的深度参与为作品注入青春基因,既为思政课提供了鲜活实践样本,也生动诠释了校庆“全员参与、成果共享”的理念。
——林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蕾认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师生原创微短剧《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用弹幕、穿越,让“石头缝里刨水”的故事相关话题短短3小时便登上微博热搜榜,话题阅读量超10万,实时热度稳居第一,红果短剧热播量突破千万。青年人用Z时代的语言证明:红色基因不是怀旧滤镜,而是可以无限打开的“源代码”,非常棒。红旗渠精神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天生就有好条件,或者等到条件好一点的时候再去修的躺平和等待,而是哪怕没有条件也要拼出一条路,和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努力与奋斗。而这恰恰就是当下我们最需要的力量。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高红波从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与实践教学视角展开评析,高度认可微短剧的育人价值与创新意义。他指出,红色文旅微短剧《红旗渠之相逢盛世》,以高校师生共创的独特姿态,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了青春活力,成为微短剧承载思政价值的典范之作。首先,在主题表达方面,该作品实现了红旗渠精神的当代转译与青春解码。其次,在艺术创新方面,该作品实现了微短剧形态与技术手段的融合突破。最后,在传播效果方面,该作品成功实现了红色文化的青年表达,收获了新时代青年的强烈反响。《红旗渠之相逢盛世》不仅是红色文旅题材创作实践教学的成功探索,更是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三全育人”理念下“知行合一”的丰硕成果,真正实现了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让红旗渠精神实现从“入耳”到“入心”的转变。
——国家一级导演、一级摄影师刘澍从文艺创作与校庆活动范式角度给予评价。他强调,本次研讨会打破了高校校庆“单纯展示成果”的传统模式,实现了 “成果呈现与发展研讨” 的双重价值。同时,他肯定该剧在 “红色题材年轻化表达”上的突破,认为其为文艺工作者参与高校思政教育、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研讨会聚焦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育人实践的机制与成效,紧扣郑州市“微短剧创作之都”战略部署,以“产学研结合+红色文化+短视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铸魂育人的思政效果,为深刻把握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全面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提供了郑州工院样本。
背景:
背景:《红旗渠之相逢盛世》微短剧与河南日报安阳分社、安阳市文旅局合作,河南新安行文化艺术交流公司出资60万元,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传媒学院师生创作的作品,运用人物穿越创作手法和微短剧传播手段,将红旗渠精神与崭新创作手法完美契合,思政育人效果明显,自9月16日在抖音、快手、学习强国等平台上线以来,相关话题短短3小时便登上微博热搜榜,话题阅读量超10万,累计播放量逾千万,点赞量达到几十万,更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安阳师范学院等数十所高校学生留言、点赞。
(来源: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责编:李勇涛)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