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专项督导 推动课程思政见实见效

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专业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开封大学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专项督导机制,系统推进课堂教学、教师发展、专业融合等多方面工作,引导教师创新路径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不断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与内生动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强化底线思维,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育人的第一现场,也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开封大学教学督导坚持“课堂守底线、教学有温度”的原则,通过专兼职督导相结合的机制,构建起覆盖广泛、反馈及时、整改有力的教学质量提升体系。每学期,学校督导组听课范围覆盖任课教师总数的60%以上,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常态化监督与动态管理。在督导过程中,督导室明确要求教师不得在课堂上传播负能量思想与错误观点,不得发表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学校通过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全面了解教学实情,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偏差,确保课堂教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推进。这种“底线思维”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更是对教育教学意识形态属性的深刻把握,为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探索方法创新,提升课程思政育人高度。课程思政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价值引导。开封大学督导员在督导过程中,注重发现和推广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创新做法与典型经验。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创造性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通过行业专家讲座、校友论坛、励志故事分享、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职业认同。例如,在工科类专业中,教师通过讲述大国工匠、科技报国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强国之志;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教师通过经典文本解读、文化比较、社会热点分析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这些做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此外,督导室通过编发《督导简报》、组织教学交流沙龙、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及时推广优秀教学案例,引导中青年教师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推动形成“人人讲思政、课课有思政”的良好氛围,切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立足专业实际,构建课程思政融合机制。课程思政不能脱离专业实际,更不能搞“两张皮”。对此,开封大学督导室坚持“因课施策、因专业制宜”的原则,积极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专兼职督导通过直接参与各学院教研活动,与教师共同研讨如何结合专业特点与课程内容,找准思政融入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内容。鼓励教师从学科发展史、专业伦理、社会责任、职业精神等维度挖掘思政资源,将价值引导融入知识点讲解、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践之中。例如,在医学类专业中强调“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在经管类专业中突出诚信经营、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在艺术类专业中注重审美导向与文化传承。通过“如盐在水”般的融合技巧,使思政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进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协同并进。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评选示范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等方式,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与创新水平。青年教师在教学竞赛中磨砺成长,在集体教研中碰撞思想,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和教师风格的思政育人模式。

开封大学通过专项督导推动课程思政走深走实,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守住了底线,更在方法创新与专业融合中探求了高线,绘就了思政育人的基准线。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通过“督导—反馈—改进—提升”的管理机制,推动建立校院两级协同推进机制,加强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衔接,推动课程思政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构建更加科学、系统、高效的思政育人体系,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开封大学督导室郭军明。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2024年职业教育教研教改课题:《职业院校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新格局研究》(JZJG25099)阶段性成果。】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