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踏连樟:寻访调研见证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通讯员 吴海英 李芫 张嘉溢)青石板路蜿蜒伸展,连接起乡野与希望;红砖墙外新风拂面,诉说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近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飞扬基层服务队走进连樟村,循着特产干货的香气穿梭于巷弄之间,叩响贴着“共产党员户”牌匾的院落大门,在与村民的深度交流中,探寻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轨迹。

书记口中的“振兴路”

在连樟村的寻访中,退伍军人村支书陆飞红的讲述为队员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图景。这位言语间透着风趣幽默的村干部,谈起村里的发展之路时如数家珍,“看到村民们美好的笑容,特别有吸引力,什么烦恼都忘掉了,这是我在连樟村振兴路上的动力。”从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到村容村貌的焕新升级,他的讲述既有具体实践的细节,又不失对发展逻辑的提炼。“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这句朴实的话,道破了连樟村蜕变的关键。在陆飞红的带领下,村里锚定产业发展方向,一步步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美起来。队员们在聆听中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正融入每一个村民的日常。通过与陆书记的深入交流,队员们不仅触摸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更对“发展为了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有的努力,最终都要落到村民幸福的笑容里。

图为飞扬基层服务队队员与陆飞红书记的访谈。李如意 供图

老党员家中的“振兴记忆”

“共产党员户”的红牌子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队员们正是在这里与8旬老党员陆伙仁相遇。彼时,老人正和家人在院中收拾翻晒的玉米、花生,金黄的作物铺满竹匾,透着丰收的喜悦。队员们主动上前帮忙,一来一往间,陌生感悄然消散,一场关于连樟村变迁的对话就此展开。围坐家中,陆伙仁老人缓缓打开了话匣子。拥有59年党龄的他,是村里发展的亲历者与参与者,谈及连樟村的振兴之路,老人眼中满是感慨。他特别回忆起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连樟村时的情景,总书记与村民亲切交谈的画面历历在目,他的嘱托更是深深印在心里。“这些年,村里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变化大得很!”老人的话语朴实而有力,不仅让队员们了解到村里养老服务等民生工作的推进情况,更感受到老党员扎根基层、助力振兴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飞扬基层服务队队员与陆伙仁的访谈。李如意 供图

村民口中的“幸福变迁”

走访途中,队员们与多位村民深入交流,听他们讲述身边的变化,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勾勒出连樟村的发展图景。“以前路不好走,现在村里铺了沥青路,开车、走路都方便!”一位村民笑着说,交通的改善让村子与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生活质量真的提高了,你看现在哪家没有私家车?买东西也不用跑远路,村里就有便利店。”谈及日常起居,村民的满足感溢于言表。还有村民提到,过去烧火做饭全靠劈柴,又累又不卫生,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煤气或电,“干净又省力,日子越来越舒坦了!”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们的坦诚讲述,成为乡村振兴最真实的注脚,也为服务队的调研提供了宝贵的一手素材。

920d2e3e1e8b1c504978d058a7b75f69_68799414afa93.png

图为飞扬基层服务队队员与村民的访谈。李如意 供图

党建领航“三治融合”:连樟村的治理样本在青春调研中闪光

在这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飞扬基层服务队开展“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促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以清远市连樟村为例”社会调研,深入连樟村探寻治理密码。走访中,队员们发放问卷用数据勾勒民生脉络,还在老党员院落聆听“党旗领航”故事。老党员用行动诠释“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的治理逻辑。看到文化广场欢笑的村民、村史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奖牌,正是党建引领让连樟村从“落后的贫困村”蝶变为“示范村”,打造可复制的“连樟样本”。

603e1a0ee46173cf904d435597735148_68799418086d3.png

图为飞扬基层服务队在连樟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合照。李如意 供图

扫一扫分享本页